隨著地方保險業“十三五”規劃的陸續面世,其未來幾年的保險業發展思路也逐漸明晰。近期,各地方陸續發布當地保險業的“十三五”規劃。記者梳理發現,部分地方調低了保費規模增長速度,強調保險的發展質量及其對經濟社會的作用;同時,在中國保險業處在黃金發展時期的預期下,各地紛紛歡迎險企總部“落戶”。在“保險姓保”理念指引下,各地結合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希望找出一條有特色的發展之路。業內人士認為,“十三五”期間,保險的理財功能將被弱化,而其風險保障功能、服務實體經濟建設的功能將被強化。發展速度的調整根據我國保險業“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全國保險保費收入爭取達到4.5萬億元左右,保險深度達到5%,保險密度達到3500元/人,保險業總資產爭取達到25萬億元左右。同時,“十二五”期間的數據顯示,我國保費收入從2010年的1.3萬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2.4萬億元,年均增長13.4%。以此計算,“十三五”期間保險業規劃的年均增速為13.4%,與“十二五”期間持平。從各地保險業“十三五”規劃內容來看,部分地方定下了比“十二五”期間更高的保費增速目標,而部分地方則對此進行了下調。例如,山東保險業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十三五”期間,山東省保費收入年均增速15%~20%,到2020年末,全省保費收入3500億元~4500億元,保險業總資產爭取達到6000億元~7000億元。而在“十二五”期間,山東保費收入年均增速為13.83%,2015年,山東全省保費收入為1787.6億元。浙江提出,到2020年,全省爭取實現保費收入翻一番,保險深度達到5%,保險密度達到5000元/人,保險資產達到5000億元。而在“十二五”期間,浙江保費規模保持年均增長14.3%,到2015年,保費收入達到1207.1億元。以此計算,“十三五”期間其保費年均增速規劃為14.87%。與山東省、浙江省等地方定下的更高的保費增長目標相反,廈門的保險業“十三五”規劃則調降了保費增長目標。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廈門保費年均增長速度為17.3%,而“十三五”規劃將這一增速適當降低為15%,更加突出了服務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目標,到2020年,其保險深度要達到5.8%,保險密度超過6000元/人。除此之外,記者看到,四川、安徽、寧夏、貴州、海南、浙江等省(區、市)也已發布其保險業“十三五”規劃。例如,四川省保險業保費收入達到2100億元左右,保險深度達到5%,保險密度達到2500元/人。“十三五”期間,安徽保險業要力爭年均增長速度高于全國、領先中部,增速在17%左右,保險保費收入達到1500億元,奮力向1800億元沖刺,保險深度達到5%,保險密度達到3000元/人。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學系主任王緒瑾表示,對保費增速規劃的調整一方面跟當地保費的基數相關,另一方面也和當地保險業的發展思路有關。一位保險公司高管表示,在“保險姓保”的理念指引下,保險業的規模追求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體現其風險轉移功能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吸引險企總部“落戶”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在進行保險業“十三五”規劃時紛紛表達了對險企總部“落戶”的歡迎。業內人士認為,地方性險企的設立潮還將持續。例如,四川省提出,“十三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強保險機構總部建設,探索組建區域性、專業性保險公司。數據顯示,截至“十二五”末,四川省有3家法人保險公司、83家保險省級分公司。據《四川日報》報道,2017年,還將有2~3家法人保險機構將在川設立。同時,山東省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力爭新增15-20家各類保險公司,3~5家注冊地在山東的保險法人機構,50-70家保險專業中介公司,使主體更豐富。2010年以來,保監會陸續批復泰山財險、錦泰財險、東吳人壽、珠江人壽、前海人壽等地方性保險公司籌建。2016年,又有珠峰保險、前海再保險、三峽人壽、橫琴人壽、黃河財險等一批地方性保險公司開業或獲批籌建。2017年1月16日,海保人壽獲批籌建,這意味著海南將迎來第二家法人壽險公司。從已成立公司披露的股東結構上來看,這些企業具有較為鮮明的國資背景。“地方性險企的設立是我國保險機構第三輪擴容的主要推動力。”一位財險公司負責人分析認為。地方性險企擴容潮主要源自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險企總部設在地方,可以給當地帶來稅收,利于當地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愛基,凈值,資訊)的內在需求。“地方轉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發展金融業,而保險業是進入門檻相對較低的金融分支,同時,保險和實業的結合比較緊密,能夠滿足實業的風險轉移和資金支持等方面的需求。”該負責人表示。以山東為例,該省提出,“十三五”期間爭取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翻一番,達到1000億元~1500億元,使保險服務能力顯著增強。保險資金運用一直是各省利用保險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動。在險資支農融資、棚戶區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都出現了不少險資運用的創新案例。重點打造自身特色通過梳理各地保險業“十三五”規劃,記者發現,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特點,打造有特色的、專業化的保險發展之路,正是很多地方的心之所向。例如,山東提出要深入開展“山東保險創新星火計劃”,鼓勵保險機構根據山東各地實際,開發個性化、定制化的地方性保險產品,減少同質低效競爭,拉動保險需求增長。探索建立保險創新示范區。同時,針對山東是農業大省的特點,該省將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加快發展各類農業保險。爭取全面開展中央財政補貼險種,逐步擴大地方特色農產品(000061,買入)保險覆蓋范圍等。海南省則將探索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完善巨災風險準備金制度;引導保險機構創新特色旅游保險等產品;探索開展符合三沙市實際的水產養殖保險、特色旅游保險等創新業務。浙江省發展保險業則將主動對接全省重大戰略實施。針對“一帶一路”、杭州跨境電商試驗區、義烏國貿綜合改革試點和義甬舟開放大通道等重大試點和戰略,推動保險業服務和參與對外開放。針對海洋經濟轉型升級、海洋港口一體化發展和舟山群島新區、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浙江自貿區建設等涉海涉港重大戰略平臺建設,大力發展海洋港口特色保險。針對“互聯網+”行動,加快信息技術與保險深度融合,爭取打造全國互聯網保險發展高地。針對城西科創大走廊、錢塘江金融港灣和特色小鎮等重大戰略規劃實施,實現保險與區域戰略的融合發展,同步打造保險特色城市和特色小鎮。記者在與多位業界人士的交流中了解到,盡管保險業當前處在黃金發展時期,但要實現持續穩定的增長也并非易事。保險主體多,傳統領域競爭激烈。新設保險公司要找到好的盈利點,必須在細分領域下功夫,在特色上面做文章。這也是地方保險業“十三五”規劃紛紛強調走特色發展之路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