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底至4月中旬銀監會密集推出多項涉及同業監管的重磅新規后,有關“委外產品是否將出現大規模贖回”、“是否進一步在資金層面影響到股市等其他金融市場”的話題,就一直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從保險機構、公募基金、券商資管等機構了解到,盡管三季度將成為相關委外產品到期贖回高峰期,但目前主要受托機構在委外投資方面已經“預約”的贖回,以及可能潛在的贖回都相對有限,整體情況明顯好于此前市場預期。從現券市場交投博弈看,業內人士預計,在當前信用債市場絕對收益率已較有吸引力的情況下,保險機構或加大債券資產配置,從而間接“幫助”相關存量委外產品終能“合意”離場。三季度迎到期高峰“2016年三季度正是"資產荒"嚴重的時候,所以不少中小銀行在那時加大委外投資。”一位農商行同業人士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據了解,去年以來銀行委外投資的主要途徑主要包括公募基金產品、公募基金專戶、券商集合理財、信托公司“標準資金池”等。其中,公募基金專戶、券商資管,是重要的兩大通道。中信證券(600030,股吧)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年末,公募資金專戶資金來源中,銀行委托資金、信托、財務及保險、證券公司占比分別為61%、8%、5%和4.1%。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進一步印證了去年三季度商業銀行委外投資的迅猛擴張。2016年6月底,開放式債券基金總份額為7202.39億,當年9月底時總份額突破一萬億份至10290.38億份,單季增幅高達42%。此外,基金管理公司專戶管理規模前20名公司的專戶資金管理總規模,由2016年6月底的3.2萬億元增至2016年9月底的3.7萬億元。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債券基金、基金專戶在去年三季度出現大規模增長,銀行委外投資是背后重要推手。某基金公司專戶負責人表示:“一般而言,基金專戶的委外期限是一年,再加上其他類型的委外產品,今年三季度將會是委外到期的高峰,其中7、8月份將為明顯。”此外,多位債券基金經理、券商銀行業分析師也證實了上述說法。贖回形勢好于預期對于三季度即將大規模到期的委外投資產品,記者對一線機構人士的調查顯示,相對于大規模到期的壓力,目前相關情況仍然較為平穩,整體贖回形勢要明顯好于此前市場預期。某大型公募基金固收負責人表示,由于去年三季度是本輪債券市場牛市頂部,當時成立的銀行委外產品到現在普遍是“虧的多、賺的少”,大量產品凈值都還在“水面以下”,是否贖回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尤其在中小銀行方面,大家的猶疑可能會更加明顯。”(下轉A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