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醫保局會同財政部印發了《關于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是有關部門對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任務要求的貫徹落實,也是國家對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自2016年在部分地方開展試點以來的進一步深入探索。
長期護理險的目的,是解決重度失能人員的長期護理保障問題。因此,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相比,長期護理險有更強的關懷性和保底性。很多人形象地將長期護理險稱為社保“第六險”。
毋庸置疑,作為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制度安排之一,長期護理險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一方面,對于失能人員及其家庭而言,長期護理險將大幅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指導意見》要求,對符合規定的長期護理費用,基金支付水平總體上控制在70%左右。這意味著,失能人員享受長期護理險后,多只需要花30元,就能買到以往花100元才能得到的服務。
另一方面,對于所有人來說,長期護理險將有效降低他們對老年生活的心理擔憂。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中國的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全社會對老齡化、老齡社會,特別是養老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畢竟,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對于失能、失智的擔心,不僅讓已經老的心有近憂,更讓沒有老的對未來心存遠慮。長期護理險制度的建立,勢必增強人們普遍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另外,長期護理險還有助于提高養老護理人員的待遇。據民政部今年3月的數據,現在全國有200多萬名老人入住在約4萬個養老院,但是工作人員只有37萬人,其中真正的護理員只有20多萬人。平均1個護理員要服務近10個老人。為什么被視為21世紀朝陽產業的養老服務業,反而出現了招人難、留人難的現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工資待遇偏低。
除了人才之外,長期護理險還有助于擴展老齡服務業、老齡制造業的市場空間,帶動更多的企業和資本投身其中。只有更多的頭部企業、平臺企業、科技企業和金融資本加入進來,我們才能享受到更方便、更快捷、更物美價廉的產品和服務。
不過,雖然是好事,但要把好事做好,特別是做到好上加好,還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著力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誰來評估認定?根據《指導意見》,享受長期護理險相關待遇的對象,必須是經醫療機構或康復機構規范診療、失能狀態持續6個月以上,經申請通過評估認定的失能參保人員。并且,要根據護理等級、服務提供方式等不同實行差別化待遇保障政策??梢哉f,評估認定環節,不僅決定著能否享受到相關待遇,還決定著享受待遇的多少。目前,評估認定大都由政府指定的第三方機構承擔,管理的標準性、制度性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從日本等國的實踐來看,要保證評估認定的準確性、客觀性,一支合格的評估認定人員隊伍、一套嚴格的評估認定體系必不可少。而從目前的情況看,老年人能力評估師作為一個全新的職業,今年7月才剛剛發布,未來需要進一步加速發展。
第二,誰來出錢?無論哪種保險,可持續的資金來源都是其根本所在。2016年試點之初,長期護理險主要是通過優化職工醫保統賬結構、劃轉職工醫保統籌基金結余、調劑職工醫保費率等途徑籌集資金。也就是說,長期護理險更多是在醫療保險里開了一個口子。未來,隨著長期護理險試點城市和地區的增多,醫?;鸬闹С鰤毫⒃絹碓酱蟆榇?,此次《指導意見》提出:“堅持獨立運行,著眼于建立獨立險種,獨立設計、獨立推進。”“探索建立互助共濟、責任共擔的多渠道籌資機制。”不過,為了不增加單位和個人負擔,《指導意見》還提出,單位繳費基數為職工工資總額,起步階段可從其繳納的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中劃出,不增加單位負擔;個人繳費基數為本人工資收入,可由其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代扣代繳。
第三,是護理還是照護?大家可能已經注意到,德國、日本等國家使用的說法是長期照護險。這是為什么呢?相對而言,護理側重于醫療,使用場合多見于醫院、護理院等醫療機構;照護則更強調生活照料,使用場合多見于養老院、照料中心等養老助殘機構。對此,我國始終強調,長期護理險涵蓋生活照料與醫療護理兩個方面,是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之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服務或資金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不過,對于很多人來說,仍然有必要厘清護理與照護二者間的區別,充分認識到生活照料對失能者的必要性,以及現代醫學在一些疾病上的局限性。
第四,地方差異合不合理?此次《指導意見》對各試點城市和地區的服務范圍沿用了以往的要求,即有條件的地方可隨試點探索深入,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水平、資金籌集能力和保障需要等因素,逐步擴大參保對象范圍,調整保障范圍。回顧4年來的試點情況,許多城市進一步拓展了服務范圍,如江蘇省南通市將醫療輔具納入長護保險服務范圍,廣東省廣州市為符合相應條件的80周歲及以上的高齡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高齡照護商業保險。這樣的放寬對當地群眾是好事,但同樣加大了當地基金的支出。未來,在長期護理險推向全國時,如何兼顧不同發展程度、不同區域的城市與農村,需要我們未雨綢繆,提前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