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元保費高200萬元保額,意味著保費每天不到3毛錢。繼深圳市、南京市、成都市、杭州市、長沙市、寧波市等多個城市后,北京也迎來了自己專屬的惠民保險。
10月15日,“北京京惠保”正式發布。即日起,符合條件的北京市民可通過官方投保平臺“北京京惠保”微信公眾號進行線上投保,投保截止時間至2020年11月30日。
01、只要有北京醫保均可參保
“北京京惠保”在參保門檻上,不限年齡、不限職業、不限戶籍、不限健康狀況,只要有北京醫保均可參保;在保費定價上,不再按性別、年齡或職業區分,統一為79元/人/年;在保障責任方面,涵蓋住院醫療費用和特定高額藥品費用。
其中,住院醫療費用的年度累計免賠額為2萬元,免賠額以上的費用在符合賠付條件的情況下按100%比例賠付,高報銷100萬元。特定高額藥品費用則是0免賠額,在符合賠付條件的情況下按90%比例賠付,高賠付100萬元。
“北京京惠保”的指導單位是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北京市大數據管理局、中關村科學城管理委員會;由北京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安盛天平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承保,因數健康提供服務平臺。
02、涵蓋17種自費特藥
“北京京惠保”的特藥清單涵蓋肺癌、乳腺癌、白血病、頭頸癌、等高發惡性腫瘤,同時提供特藥直付、特藥購買及配送、慈善贈藥和臨床試驗申請指導等特藥服務。
以抗肺癌特藥“歐狄沃”為例,10ml容量的小瓶就需要9260元,患者注射一個月的治療費用就需要36884元。而治療頭頸癌的“愛必妥”一個月治療費用需要7.5萬元,即便算上慈善援助,一年的治療費用也要30萬元。這些特藥都在“北京京惠保”的保障范圍內。若上述藥品被納入當地醫保目錄,保險公司將對該目錄進行動態調整。
03、打破既往癥的投保限制
“北京京惠保”打破了既往癥的投保限制,除了在投保前患有惡性腫瘤等5類重大既往癥,在保單生效后因這5類既往癥以及并發癥產生的治療費用不予賠付,其他病癥產生的醫療費用均可按照保險責任進行賠付。
“北京京惠保”還提供慢病管理、用藥福利、癌癥及腫瘤篩查、在線圖文問診、重疾門診綠通等18項健康服務,借助健康體檢發現疾病風險,通過健康干預降低發病率,通過健康干預降低發病率,發揮就醫綠色通道服務作用,以提高看病就醫的速度與有效性,讓健康管理始終貫穿疾病的預防、分析、診斷、治療的各個階段。
04、演示案例看看“北京京惠保”
X女士,51歲,北京市居民醫保參保人,2020年11月參保,年保費79元,2020年12月1日北京京惠保保障生效。
出險情況:
1、住院治療:X女士在北京京惠保保障生效后因肺部惡性腫瘤在北京市某三甲醫院同一保單年度內多次住院治療,總治療費用80.2萬元,其中醫保統籌基金報銷18.65萬元,大病保險基金報銷39.22萬元,個人負擔醫療費用22.33萬元(自付一15.1萬元+自付二5.03萬元+自費2.2萬元)。
2、2、外購特藥:在北京京惠保指定的藥店外購歐狄沃(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符合適應癥范圍,該藥品為自費藥品,個人需承擔該藥品的自費部分39.96萬元。備注:歐狄沃為《北京京惠保特定高額藥品支付范圍》內的藥品。
理賠情況:
(1)住院自付一醫療費用報銷:【15.1萬元-2萬元(免賠額)】*100%=13.1萬元
(2)外購特藥報銷:39.96萬元*90%=35.96萬元
合計北京京惠保理賠金額:13.1+35.96=49.06萬元
X女士花費79元,北京京惠保賠付49.06萬元
05、普惠保險累收保費超過12億
2019年3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到2030年底,全國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托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共同發展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
自2015年深圳市推出“重特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在政策文件指導以及疫情的影響下,今年年初以來,以政府指導、商保承辦、城市定制、銜接醫保為模式的普惠型補充醫療保險在各地陸續開展。公開數據顯示,作為緊密銜接醫保政策的城市普惠保險,截至2020年9月30日,已在17省37城落地,累計參保超過2400萬人,累收保費超過12億元。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分析稱,惠民保險的快速發展有三方面因素:政策鼓勵,消費者的剛性需求,保險機構的合作創新。具體而言:
首先,隨著國家醫療體制改革深化與扶貧政策的推動,各地政府陸續推出了一些惠民保險有關的政策措施,鼓勵社會各類機構參與,因此保險機構(尤其國有保險機構)均有意愿和義務來支持國家和地方政策;
其次,目前保險保障的覆蓋廣度和深度還遠遠不夠,三線以下城市以及中低收入階層的保障不足,在大病與意外等保險方面有剛性需求,但目前仍缺乏適合的產品和便捷的購買渠道;
第三,隨著互聯網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及移動互聯等技術的持續發展,針對下沉市場和普惠人群的新型保險商業模式愈發變得可行和具有想象力,因此大型保險公司的下沉地區機構和地方性保險機構也嘗試通過與當地政府、醫療機構、社保局、互聯網機構合作,探索新的產品、市場和商業模式。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專業副主任宋占軍表示,保險公司在前期參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承辦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經辦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保障經辦管理經驗,與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在健康保險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的背景下,保險公司通過地方定制化產品,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醫療保障升級和健康管理服務,有助于保險公司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惠民保險作為一種“保本微利”的普惠性保險,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
周瑾指出,要圍繞著政府和市場各方的痛點與需求,利用低成本高效率的科技手段,探索多方共贏的產品與商業模式。譬如,現在醫療體制改革等外部環境,使得醫院的經營收益和效率目標,老百姓就醫保障和便利性要求,以及商業保險機構業務轉型和業務增長壓力等因素交織在一起,所以在部分地區,通過多方合作,基于消費者信息共享,利用“互聯網+”的醫療模式,打通商保和醫保的支付手段,推出“處方外流”的模式,創新解決各方的痛點,這是很好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