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保監會數據顯示,全國保費收入從2011年的1.4萬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1萬億元,年均增長16.8%。而其中中資壽險板塊業績亮眼,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保費收入(包括保監會定義的壽險、健康險和意外險)在2015年的高基數上仍實現了43.2%的驚人同比增速。壽險增長動力還能強勁嗎?證券時報記者認為,2017年對保費收入增長動能依然樂觀,但預期因更為嚴格的監管,上一年投資收益率的下降、營銷員趨于飽和等原因,預計2017年壽險保費收入增速將放緩。我國保險市場近些年一直處于高速發展狀態,但是,從國際市場來看,我國保險市場的發展仍顯滯后,總體上仍處于高速發展過程中的起步階段,行業發展前景誘人。龐大的人口規模、較快的老齡化趨勢、居民收入不斷提高等條件下,可以預見,中國壽險增長空間仍然巨大。數據顯示,中國人均口徑壽險保費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不到,占比顯著低于英國和日本等老齡化發達經濟體。此外,如果我們再次采用國家設定的5%的目標保險深度比率,即使在2015至2020年間每年6.5%的平緩經濟增長情形下,估計壽險保費收入15.5%的年復合增長率仍顯得令人鼓舞和具有支撐力。但是,2016年的高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個險代理人激增及競爭格局變化所致。個險代理人激增,總數超過700萬人,是保監會放寬行政監管的直接后果。下一步保監行業將迎來“強監管”。保監會多次強調堅持“保險姓?!?,要進一步強化保險的保障屬性。在2016年先后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對中短存續期壽險產品實行了更為嚴格的監管,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的通知,從定價利率等方面更嚴格的規定來加強監管。比如要求提高保障性元素,在人身險費率市場化改革中將保險金額與保費或賬戶價值的低比例要求由105%提高至120%。更加審慎地設置定價利率,要求萬能壽險產品的評估利率上調至3%??刂浦卸檀胬m期產品規模,已經明確了2016至2021年間相關產品在業務組合中的比重。所有保險公司來自中短存續期產品的年度保費收入,2016年不能超過總體限額的90%,2017年不能超過70%,2018年及以后不能超過50%,不合規產品必須在2017年4月停售。保監會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加強監管力度,完善、規范保險市場。通過這些對定價利率和規模的監管手段,記者預計2017年開門紅將為自2013年以來的高增長畫上休止符。上周,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項俊波再次強調,要從嚴從實加強監管履責。且保險公司和監管機構也已開始進行資產配置優化和產品結構調整,壽險產品短期化、理財化的特征將得到進一步抑制,預期壽險保費收入的增幅將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