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的東北平原秋高氣爽,金黃碧綠交相輝映的田野間可以嗅到豐收的氣息。“東北平原是世界僅有的四大黑土區之一,土壤肥沃,可謂是‘一兩土二兩油’。”日前赴黑龍江和吉林調研時,當地一位期貨從業人員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黑龍江和吉林是我國黑土地的集中分布區。不過,一些以農業為支柱產業的地區“靠天吃飯”特征依然明顯。近幾年,隨著“保險+期貨”項目試點的落地,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得以規避,農民收入有所保障,東北地區不少國家級貧困縣順利“脫貧”。
農戶風險意識提升
“我現在自己種地,全家的地今年全種了大豆,同時在門前小菜園種了點玉米,養了一些鵝,一年收入大概能有一萬多塊錢。”黑龍江省海倫市前進鄉東興村農戶汲春生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說。
汲春生是2014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數年前妻子突發腦梗,讓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貧困。被評定為貧困戶后,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汲春生加入當地的小菜園、小農場等產業項目,近兩年參與大連商品交易所的“保險+期貨”項目,于2019年正式脫貧。在汲春生家里可以看到,門前菜園里的玉米已經收割,十余只鵝在院子里踱步,自留的玉米和辣椒掛滿了菜園的門欄。
談及農業風險,汲春生感觸頗深:“前年下雨刮風,地里種的大豆大片倒伏,那年我家的地減產了約三成,減產大概一千多斤。”幸運的是,汲春生及時參加了“保險+期貨”項目。“保險賠付了一些錢,直接打到了銀行卡里。這保險挺好,沒白上”說到這里,汲春生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明年如果還有‘保險+期貨’項目,我一定還參加。”
據海倫市數字農業指揮中心負責人劉中華介紹,汲春生所在的海倫市,農民整體對保險的認識程度較高,“我們全市共有465萬畝土地,今年參與‘保險+期貨’項目的便有300萬畝”。
在距離海倫市約五百公里的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農戶的風險管理意識也愈來愈強。據樺川縣蘇家店鎮新勝村合作社理事長王大江介紹:“我們合作社玉米種植總面積約為5.1萬畝,去年投保3.6萬畝,今年投保面積擴大到了4.5萬畝。去年是魯證期貨和合作社一起向農戶普及保險知識,但農戶仍有疑惑。經過一年的廣泛宣傳,農戶對保險的認識增強了,全部是自愿投保”。
“保險+期貨”助力脫貧
近幾年,“保險+期貨”項目試點遍地開花,已成為貧困縣、貧困戶脫貧的利器。
“自2017年以來,南華期貨以‘保險+期貨’為抓手幫扶國家級貧困縣海倫市,到現在已經是第四個年頭了。從初的‘價格險’到后來的‘收入險’,從剛開始的7萬畝小規模區域,到后來的152萬畝大范圍覆蓋,歷年項目總體產生賠付超過1億元,通過縣域覆蓋項目,助力海倫市在2020年2月正式脫貧。”南華期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唐啟軍介紹。
對于“保險+期貨”項目近幾年的開展情況,唐啟軍進一步表示,經過連續多年試點,“保險+期貨”社會認同及參與度不斷提高,同時參與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更重要的是,這些項目的持續實施,也改變了當地相關部門和機構的支農、惠農習慣;同時還吸引了資本市場的關注,引導多元化資金共同關注農業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貧困縣域,既能保證貧困戶低收入,實現精準扶貧,更有助于帶動其他農戶采用經濟的農業新模式保值增收。”唐啟軍說道。
據了解,樺川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國家級產糧大縣。2016-2019年連續四年與魯證期貨、人保財險合作開展大商所“保險+期貨”試點項目。樺川縣雖然在2019年初脫離貧困縣序列,但當地農戶的收入穩定性仍較為脆弱。據樺川縣梨豐鄉昌盛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王延龍介紹,2019年黑龍江地區出現洪澇災害,樺川地區受災情況較為嚴重。“但是有了‘保險+期貨’,合作社不但沒賠,還賺了20多萬元。這就是‘保險+期貨’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據魯證期貨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魯證期貨在樺川縣實現了玉米收入險的縣域全覆蓋,覆蓋玉米種植面積32.75萬畝。項目到期后,終理賠總額8787.31萬元,賠付率高達376%,用實際效果證明了“保險+期貨”助力貧困地區夯實脫貧成果的有效性。
多方期盼試點擴容
隨著項目試點的逐步推廣,“保險+期貨”已成為規避農業風險,助力農戶“脫貧”,防止“返貧”的重要抓手。與此同時,期盼試點擴容的聲音也越發強烈。
據了解,期貨交易所聯合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已開始探索“保險+期貨+訂單”“保險+期貨+銀行”等多種模式。在2019年開展的海倫市大豆縣域覆蓋項目中,“保底賠付+熊市價差”的策略大程度提高對沖效果,保障了項目中保險產品價格風險分散環節的保值范圍,有效降低了保險產品中的期權成本,提高了期權費的使用效率。
“期望‘保險+期貨’的品種更加豐富,比如水稻、大豆等其他作物都能參與進來,進一步保障農民的基本收益。”王延龍說。
對于在多年“保險+期貨”推廣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和問題,唐啟軍也提出了建設性的觀點。第一,進一步完善農產品期權品種,上市更多農產品期貨和期權品種,豐富“保險+期貨”的風險轉移渠道與工具,減少場外對沖成本。
第二,近年來開展的“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均由期貨交易所牽頭,若未來擴大服務范圍,還需引入中央財政資金,形成長效、穩定的運作機制,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及參保人共同承擔。
第三,加大力度推廣“收入保險”,進一步分散價格及產量下跌的風險,綜合保障農民收益,從而逐漸替代現有的產量保險。
第四,進一步做好期貨基礎知識的普及培訓,只有為農戶做好基礎培育,才能更好地探索基差采購等創新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