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系保險公司目前正加快風險保障型產品開發,發揮銀行系特點,探索有特色的銀保業務渠道隨著保監會近期披露前6個月的保費數據,銀行系壽險公司上半年的經營數據也顯現出來。《證券日報》記者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10家銀行系壽險公司原保費合計達1328億元,同比增長2.6%;規模保費合計為1585.5億元,同比負增長6.7%;原保費與規模保費市場份額分別縮水1.6個百分點、0.7個百分點。償付能力報告顯示,10家銀行系壽險公司中,今年上半年有3家險企虧損,合計虧損3.27億元;有7家險企盈利,合計盈利16.14億元。總體來看,10家險企共盈利12.86億元。一家銀行系險企管理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公司正在調整保費結構轉型期交。保費結構調整既是增強金融客戶黏性、提升客戶忠誠度、留存優質客戶的重要手段,又是鍛煉一線營銷隊伍,提升營銷能力的重要舉措。同時,因業務結算手續費率高,也是企業增收、員工增效新的增長點。7家險企原保費增長近期,《證券日報》記者對建信人壽、光大永明、中郵人壽、農銀人壽、工銀安盛、交銀康聯、中荷人壽、招商信諾、中銀三星、信誠人壽等10家銀行系壽險公司梳理發現,上半年這10家險企中,有4家險企規模保費出現下滑,有3家原保費出現下滑,有2家規模保費與原保費同時出現下滑。從規模保費來看,今年上半年,有4家銀行系險企規模保費出現下滑;有6家險企規模保費同比增長,規模保費同比增長的險企分別為中郵人壽、工銀安盛、交銀康聯、中荷人壽、中銀三星、信誠人壽。從原保費來看,上半年有7家險企原保費出現不同幅度的增長,分別為光大永明、中郵人壽、農銀人壽、工銀安盛、交銀康聯、中荷人壽、信誠人壽,同比分別增長49.2%、39.6%、31.5%、19.9%、23.5%、50.9%、45.7%。銀行系險企加速轉型事實上,今年以來不少銀行系險企通過各種激勵措施,加大期交等業務價值較高的保費占比,優化保費機構,加快轉型。本報記者近期從某銀行系險企獲悉,今年以來該險企采取四大措施調整保費結構:一是政策傾斜,對于按期完成階段及整體活動目標的分支機構,按所實現長期期交新單保費的兩倍折算金融總資產進行獎勵;二是加強考核,包括任務達成獎、超額完成獎等一系列考核;三是強化激勵,提高一線營銷員獎勵,提高長期期交業務獎勵標準,充分調動一線人員營銷積極性;四是宣傳支撐,助力業務發展。在任務達成獎勵方面,上述銀行系險企規定:對超額完成長期期交年度計劃目標的分支公司,超額部分按照保費的1%給予超產獎勵。對于單場產說會長期期交新單保費達5萬元(含)以上的,將給予1000元/場的宣傳費用支撐。保監會曾在去年3月份、9月份接連發文嚴控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到2016年后一個工作日更是再發大招:明確中短存續期產品季度規模保費收入占當季總規模保費收入比例高于50%或季度原保險保費收入占當季規模保費收入比例低于30%的保險公司將被暫停分支機構批設。自一系列新規下發之后,銀行系保險公司加快風險保障型產品開發,發揮銀行系特點,探索有特色的銀保業務渠道,并充分利用銀保渠道先天優勢,可直接“對話”客戶,對客戶進行再次挖掘和深入分析。例如,本報記者從中銀三星獲悉,今年以來中銀三星人壽將進一步深化銀保聯動各項舉措,根據“效益優先,兼顧規模”的發展戰略,圍繞集團客戶的需求推動產品轉型,提升長期保障型期交產品占比,支持躉交產品的電子化遷移。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建信人壽與建設銀行(601939,股吧)共同開發自助服務的保險功能,把保險服務納入建行STM智慧柜員機,客戶可以在STM智慧柜員機上購買建信人壽的各類銀行保險產品。而工銀安盛則積極推進全客戶、全渠道、全產品的業務創新服務,先后開拓了公司網銷、微信等多個線上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