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色,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直接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色。”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撰文寫到。“十三五”以來,越來越多的城市和鄉村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綠水青山”成為社會共識與行動。這其中,綠色金融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不斷提高,對建筑的舒適健康和美好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綠色建筑的需求逐漸加大。從綠色建筑拔地而起到在全國各地建設起完整的宜居宜業型綠色城區,究竟有多遠的距離?業內專家認為,實現綠色保險模式下的銀保聯動,既能解決企業在開發建設綠色建筑過程中的增量成本,又能通過保險方式對綠色建筑質量予以監督,進而加快城市綠色轉型。
銀保聯動引導資金流向綠色產業
綠色建筑保險作為綠色保險的一個細分險種,可以為綠色建筑行業相關建筑物、產品、裝備、工作人員的職業責任等提供風險保障,是支持綠色建筑發展不可或缺的市場化手段。該險種的提出與生態文明建設密切相關。2012年,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從中央頂層設計層面推進綠色保險制度的建立。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原保監會等八部委聯合在《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構建包括綠色保險在內的綠色金融體系的工作舉措。
在綠色建筑保險的市場化運作過程中,政府、項目開發商、銀行、保險公司和購房者是主要參與主體。簡單來講,開發商在建造前購買一份綠色建筑保險以確保建成后的綠色和節能性能,銀行據此保險單給開發商進行綠色授信,建造完成后進行性能評定,如果沒有實現初的綠色或節能性能承諾,保險公司將依照合同進行賠付。
中國人保財險相關業務專家向《金融時報》記者介紹,綠色保險在事前,會對開發項目起到質量監督及發揮融資增信作用;在承保過程中提供風險管理服務,比如保險公司會聘請專業的第三方風險管控機構,在綠色建筑設計、施工和運營過程中提供專業化指導和風險管控,以確保承保項目滿足綠色建筑標準;事后若出險則會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損失補償。
眾所周知,綠色建筑在我國起步較晚,加上受制于投融資活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綠建項目在各地推進較為緩慢,而通過引入綠色保險增信機制可以擴大開發商融資渠道、降低開發商融資成本。上述專家表示:“如何通過激發銀行為綠色建筑項目放貸、通過杠桿作用撬動綠色資本投入到綠色建筑項目的開發建設中來,并在此過程中采用保險等第三方監督手段,是綠色建筑市場化發展的關鍵。
保爾森基金曾在一份“中國城市綠色建筑節能投融資研究”報告中,分析了中國綠色建筑市場的巨大融資需求與缺口及期限錯配問題,并提到引入綠色保險創新模式可以推動以建筑實際運行性能為核心的綠色建筑和節能建筑的規模化發展,并解決長期困擾建筑行業綠色轉型的兩大錯配難題:一是建筑設計與運行之間的性能錯配,另一個是綠色信貸發行與性能認定之間的時間錯配。
保爾森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執行主任莫爭春解釋稱,如果超低能耗建筑終的能耗指標無法確保實現,那么設計與運行性能就存在錯配。但開發商往往在設計階段積極取得綠色建筑或超低能耗建筑的認證,以便在銷售階段獲得溢價收入,而優惠的綠色信貸可能放大錯配難題。在這種矛盾中,開發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度降低,終可能導致綠色建筑和節能建筑項目的市場化無法實現,綠色轉型難度被加大。不過,莫爭春認為,如果銀行可以根據綠色保險證書發行綠色信貸的話,將極大激發開發商確保綠色性能的興趣,因此推動保險和銀行的聯動機制將促進綠色建筑和節能建筑的發展。
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多點開花
生態文明建設在多省、區、市的“十三五”規劃中均有具體部署。以北京為例,該城市的“十三五”期間綠色建筑發展目標為,“提升高星級綠色建筑比例,強化綠色建筑全過程管理。”確保北京市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是一項持續性任務。
據記者了解,2019年3月,全國首單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落地朝陽區。崔各莊奶東村企業升級改造項目引入綠色保險機制,以市場化手段保證綠色建筑實現預期的運行評價星級標準,大力推進綠色建筑由綠色設計向綠色運行轉化。
據朝陽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綠色建筑將成為未來建筑的主導趨勢。但與一般建筑相比,其從紙面設計的“綠色”到實際運行的“綠色”面臨更多不確定因素。為確保建筑達到綠色運行評價標準,實現預期價值,引入保險機制以滿足相關各方對于綠色建筑性能落地的需求,引導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發展綠色建筑十分必要。
中國人保財險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投保以后,在這個項目的啟動、設計、施工、運行階段,都會聘請第三方綠色建筑服務機構對重要環節和節點進行風險防控,確保標的建筑達標。同時,在被保險建筑終未取得合同約定的綠色運行星級標準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將采取實物修復和貨幣補償的方式,保障項目方的權益。
事實上,在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落地朝陽區僅兩周之后,青島市宣布全國首單超低能耗建筑性能保險落地中德生態園,也是通過綠色保險方式來確保多棟住宅建筑預期的超低能耗性能。北京和青島兩地的綠色保險模式實踐,充分證明了該模式的廣泛適用性。
進入2020年,綠色建筑性能保險繼續多點開花。3月份,浙江湖州銀保監分局在浙江銀保監局的指導下,獲批全國首個綠色建筑與綠色金融協同發展試點城市稱號,通過“政銀保”多方聯動模式破除綠色建筑發展“痛點”。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再次幫助該省重點示范綠色建筑項目獲得綠色貸款。負責承保的中國人保財險湖州市分公司還建立了綠色建筑保險認定標準,開發了綠色建筑信息共享平臺,通過數據的采集和積累,逐步完善“保險+服務+科技+信貸”的綠色建筑風險預警和綠色建筑閉環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