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數據改變保險公司
“未來的保險公司也一定是大數據公司。” 一位保險家說。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已經成為核心的生產資料,它成為公司經營的指南針和驅動力。在保險業,更是如此。
數據成為保險公司經營的核心生產資料
很長時間以來,數據都是保險公司經營的基礎,但是由于數據的缺乏,數據分析能力的不足,經驗和判斷還在運營中起到主要作用。但是今天,來自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傳感器、視頻采集系統等的數據正海量增長,匯成大數據的海洋,相伴的是海量數據存儲、分析技術的突破性發展,進而形成商業智能的突破。在一切可量化,可分析,可建模的今天。保險公司的經營進入到了大數據時代。
隨著保險公司在線化與數字化的深入,從承保、到理賠,到營銷,到精算,在幾乎所有環節,數據都日益成為核心引擎。無論是承保中,智能欺詐檢測,還是理賠中的智能定損,還是智能營銷,到精準定價,后面都是大數據的支撐。事實上,大數據流串聯起險企的所有經營。由此產生的智能化應用則全面改造經營,形成對人工、人力與人腦越來越多的替代。
知名保險學者王和曾經說過,“大數據的本質是解決預測問題,大數據的核心價值就在于預測。我們再看看保險,保險業經營的核心也是基于預測。所以,我們應當充分地認識到:大數據時代對于保險業來講,既是機遇,更是挑戰。保險業面臨的挑戰是:大數據的核心是預測,而保險經營的核心也是基于預測。作為傳統保險業經營的重要基礎,大數法則可能面臨著”顛覆性的問題“,這對保險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保險原理之一就是大數法則。”大數據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人工智能正在重塑險企的經營。
領先險企對這種趨勢日益重視。友邦人壽執行董事及總經理張曉宇認為,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壽險企業從粗放式經營管理到精細化經營轉型勢在必然。未來的發展方向是精準化、個性化。從營銷員上看,無論是招募,還是成長,乃至培訓等等都更加精細化、個性化;從客戶上看,也需要對客戶做更深的了解,提供更精準的服務。
“在大數據時代,這背后一定是數據的驅動。要做到業務數據化,數據業務化。”他說。張曉宇相信,壽險企業要先實現在線化,再實現數據化,智能化,打造底層的數據平臺,才能為精細化經營插上數據翅膀。他舉了個例子。“比如,我們做代理人管理,做新人的管理,你需要知道他所有的行為,要知道他每天到底有多少拜訪,在拜訪的每個環節內容是什么,后成交量是多少,真正有這些數據之后才能知道每個步驟轉化率是多少,才能精準地做營銷的升級和轉變。未來一定是管理的精細化、精準化,數據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事實上,友邦去年成立了創新實驗室,已經在開展很多智能化創新。而且公司建立了自己的數據中臺,就客戶打下了多元化數據標簽。
2018年全國工作會議上,平安產險董事長孫建平提出6個字的戰略關鍵詞:“數據、連接、生態”,即“數據驅動經營,連接構建生態,打造以客戶為核心的智能保險新模式”。“目前,我們在研究怎么能夠把整個產險業務模式、業務價值產出等都轉移到以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科技為驅動。”平安產險總經理助理兼CTO顧青山說。
事實上,大數據在保險企業的價值不僅僅在于運營,更在更高層面的經營和管理,它讓先知、先覺、先行成為可能。在強大數據中臺支撐下,一些領先險企領導者面前已經可以呈現數據化的經營視圖。“也許未來,經營者面對的就是一個特斯拉的駕駛儀表盤,駕馭好這個公司只需憑借一串簡單的展示就可以。”一位保險家指出。
比如目前平安也在構建“數字壽險”,實施全面數據化經營。通過對經營預測預警、有效追蹤、及時干預,構建先知、先覺、先行的 “總部大腦”,提升整體經營的駕馭能力、預判能力和科技應用能力。數據化管理方面,通過標準化、精細化、自動化、智能化經營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數據化營銷方面,通過內容營銷、社交營銷、活動營銷、服務營銷等方式提升客戶觸達率,促進銷售目標達成。
如何駕馭大數據時代
在大數據時代,一個保險公司是否擁有收集,分析大數據,并將大數據用于經營的能力,決定它能否致勝未來。那么如何積累這樣的能力?
首先要實現在線化。線上化是實現數據驅動、連接生態的基礎。如果說,企業經營管理的全程數字化改造相當于基礎設施搭建,那么只有內外業務協同和數據獲取過程的線上互聯互通才能讓設施真正發揮價值。在中國大地保險的創新孵化部,專門有一個數據管理應用中心,在這個中心的大數據系統中,每個客戶都有700多個標簽,其中有標的類的,行為類的,消費水平類的,客戶特征類的等各種標簽。依托后臺的大數據體系,中國大地保險的業務人員就像是伊拉克戰爭中的美軍特種部隊,在后臺數據中心的引領下,呼喚炮火,實現對于前方的精準打擊。但是所有這一切都建立在線上化基礎之上,沒有線上化,就無法實現基本的數據的收集和匯集。
要打通組織內部的部門墻。只有打通組織內部的部門墻,數據才能夠相互匯集,造就強大的數據中臺。“組織數字基因打造的一個關鍵點是組織內部各個部門,內部與外部的互聯互通,不是信息孤島,而是內部各個板塊,與外部各個生活場景的打通。”為此一些險企建立了強大的組織中臺。“要建立一體化的服務提供,必須把底層的信息孤島連接起來。我們建設完整的中臺基礎能力,就能把這些信息連接起來,并且在此基礎上支持企業智能決策。”一位領導者是這樣描述他心中的“組織中臺”。
要建立一個大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體系。比如平安在線上化基礎上,從小到大,梳理流程、場景和數據,并補齊數據,形成完整的數據體系和統一的數據標準。平安搭建“1+N+1”的關系體系,第一個“1”是數字壽險門戶,相當于飛行員的駕駛艙,從這個駕駛艙可以實現1套視圖、1個入口、1個中心。中間的“N”是針對業務和管理所覆蓋的豐富場景,這里面有增員培訓、活動量管理、績效、機構管理和組織經營等等,各種場景都能有數字化貫穿上下。第二個“1”是背后的數字支持,我們稱為中央大腦。通過打造中央大腦的意義,就是將原本的意義沉淀于個人分散的經驗和專業,通過數字化形成公司的智慧,呈現在數字化的中央大腦當中,從而更好地支持和賦能前線的經營和單位的管理。平安人壽常務副總經理趙福俊說。
第三是數據思維和數據文化的打造。沒有數據思維,即便有再多的數據,也無法及時地應用。“當你的所有交易和管理行為都被數字化后,你就能夠產生數據資產,帶來商業洞察,才能實現產品的個性化。所以我們高管要有數據思維,扎扎實實地將基礎工作做好,培養數字化人才。”橫琴人壽董事長蘭亞東說。
而數據思維和文化的背后是數據邏輯,它支撐著險企的經營。“在數字化時代,任何產品和模式都要以數據邏輯為支撐,一切都要以數據說話。”大家保險總經理徐敬惠說。他將之總結為“數字基因”。他認為無論是大數據的應用,還是服務與銷售的數字化、流程的數字化,背后都是組織數字基因的打造。而這將是“對于傳統公司的顛覆”。“比如評判一項業務是否賺錢、是否有價值,不能只憑借個人的經驗和主觀判斷,而是需要一個大家都認同的數據邏輯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