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消息,上海銀保監局發布關于警惕“代理退保”的風險提示。
文件所展示的案例顯示,疫情期間,趙先生手頭流動資金緊張,想將自己幾年前投保的重大疾病保險退保,但按照現金價值表,退保會有大量損失。趙先生聽說某些“代理退保”中介可以辦理任意地區任意險種的全額退保,需先支付300元咨詢費,退保成功后再支付退保金的20%作為手續費。趙先生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將自己的保單基本信息提供給了中介。不久后,趙先生的保險公司聯系趙先生,詢問其投訴有關事宜,趙先生方知該中介以趙先生的名義發起了投訴。經保險公司耐心解釋,趙先生了解到自己保單的重要性,也明白不當維權自己會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獲悉在臨時需要資金周轉的時候可以啟用保單現金價值墊繳保費或保單貸款功能獲得一定資金流動性,便不再考慮退保。半年后,趙先生確診罹患惡性腫瘤,因其持有的該保單獲得了50萬重疾保險賠款。
對此,上海銀保監局提示消費者牢記四句口訣:“代理退保要三思,保險保障勿輕棄,切莫隨意找代理,依法維權需牢記。”
一、代理退保要三思
保險是一種科學的制度安排,是建立在大數法則基礎上的有效風險轉移手段。保險通常分為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兩大類,財產保險是以財產及其有關利益為保險標的的保險;人身保險是以人的壽命和身體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帶有儲蓄性質的人身保險保單退保時可退回保單現金價值。但由于投保前幾年,保險公司各項管理費用開支較大,退保時保單對應的現金價值很少,一旦退保,投保人損失較大。因此,退保務必三思而后行。尤其是委托別人代理退保,因面臨個人信息泄露、非法集資陷阱等,風險更大。
二、保險保障勿輕棄
通常隨著人的年齡增長,死亡率會上升,保費本應逐年增加,但由于保險公司采用均衡保費將整個繳費期間的應繳保費均勻分攤,故每年的保費通常為固定值。在繳費期限相同的情況下,越早投保,費率往往越低。一旦退保后被保險人除了失去保險保障,將來如想再次投保,因年齡、健康狀況等發生變化,可能面臨重新計算等待期、保費上漲、除外承保以及拒保等風險。因此,消費者應根據自身風險保障需求,謹慎衡量是否有必要終止保險合同,尤其要慎重對待所謂“退舊投新”“高收益”產品等宣傳,避免上當受騙。
三、切莫隨意找代理
某些“代理退保”行為并非真正為了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而是以牟利為目的。他們往往會捏造各種理由煽動消費者,唆使或協助消費者偽造證據進行舉報投訴,并借“代理退保”名義索要消費者個人信息。然而,對于捏造、歪曲事實,誣告陷害他人的,應依法承擔法律責任,消費者信息提供他人后,還面臨被非法使用的風險。因此,消費者務必擦亮雙眼,不要被所謂的代理“全額退保”所蒙蔽。
四、依法維權需牢記
消費者如果因民事糾紛與銀行保險機構發生爭議,應采用正規的維權途徑,避免代理人員借機牟利。一是可撥打銀行保險機構投訴熱線、郵寄信件等方式進行投訴。二是可聯系專業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三是可通過仲裁、訴訟等法定途徑進行解決。此外,如果發現銀行保險機構有違反監管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的行為,可以向相關監管部門進行反映。